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党建实务 | 教学科研 | 思政天美 
您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教学科研>>正文
   
  教学科研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育人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 师林

教育家精神,是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是启智润心的育人追求。在天津美术学院从教多年,我深切体会到,这种精神就体现在每一次认真备课、每一堂用心授课、每一次与学生的真诚交流之中。为此,我坚持以赛促教,让能力在实践中锤炼;推动教研相长,让教学与研究相互滋养;持续自我精进,以跟上时代与学生的步伐。这条探索之路,也让我对艺术教育有了更多思考与体悟。

一、以理想信念铸魂,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教育家精神首在“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的引领者、灵魂的塑造者。我始终坚信,“教学大于天”,讲台是教师体现价值的重要舞台。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三不”原则:不使用未更新的讲稿,不使用未精心设计的课件,不敷衍任何一名学生的疑问;同时力求做到“三要”:每堂课要有思想深度、有教学趣味、有人文温度。尤其在艺术院校,面对思维活跃、感性敏锐的学生,更要将宏大的理论叙事转化为他们可感、可知、可共鸣的语言,让思政课真正入耳入心。学生的认可与成长,是我坚守讲台的最大动力,也让我更加坚定,无论科研任务多重,教学始终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二、以赛教融合砺技,锤炼教育教学真功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我们以持续的热情深耕教学、追求卓越。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找到持续提升教学水平的方法。对我来说,教学比赛就是这样一条非常有效的成长之路。入职以来,我主动参与各类教学竞赛,累计获得十余项天津市级教学奖项。在2025年暑期举行的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比武中,荣获一等奖。有人问,为何在繁重教学之外还要投入大量精力备赛?我的答案是:比赛既是“试金石”,更是“磨刀石”。它逼我走出舒适区,反复打磨教学内容与方法。例如,在备战天津市思政课教学比武期间,我修改讲稿、课件十余版,咨询多方专家,对着镜子调整教态,录视频自我打磨,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技能,更让我清醒认识到日常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赛后,我将成熟的案例与思路反哺日常课堂,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良性循环。教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炼。

三、以教研相长赋能,探索“艺术+思政”育人路径

教育家精神强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与“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艺术院校的语境下,我尤其注重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特色相融合,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价值立场与文化使命。我积极参与跨学科合作,推动思政内容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思政主题创作、乡村振兴实践、社区治理调研等真实场景中,感受时代脉搏、增强文化自信。我指导的学生积极参与思政主题比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次、省部级奖项5次。同时,教学中的“真问题”也常常成为我科研的起点。近年来,我获批2项省部级课题,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校》《天津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多篇论文聚焦思政教育创新实践。撰写的多篇咨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或局级单位采纳,并获天津市高校优秀智库成果奖。这些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滋养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理论知识的实践价值,实现了教研相长的良性互动。

四、心怀感恩前行,不负三尺讲台使命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急于求成,保持定力;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享受每一堂课、每一次备赛的过程,结果只是水到渠成;要处理好自我评价与外在评价的关系,既要有自信,也要保持清醒,在肯定中前进,在批评中成长。天津美术学院构建了充满人文关怀与学术底蕴的发展平台。学校始终将教学、科研置于优先位置,各职能部门协同发力,为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院系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为拓展育人创造有利条件。这份支持让我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执着,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决心。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扎根思政课教学一线,主动融入学校育人格局,在教学改革中深耕,在科研创新中突破,在服务社会中践行使命,努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艺术教育的同行者。






关闭窗口
 
 学院概况  机构设置  人才师资  教育教学  学科建设  科研创作  招生就业  合作交流  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