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范之光涵养社会风尚,以文明之笔点亮城市画卷。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在津召开期间,天津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践行“百万师生文明接力 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主题活动要求,组织党员教师下沉社区,通过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系列行动,将文明理念转化为服务大局的实际行动,为峰会筑牢和谐环境基石,为天津城市文明建设注入鲜活教育力量。
作为思政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讲好理想信念,更要在实践中做好先锋表率。天津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峰会召开期间,组织派出党员教师下沉社区服务,兰旭、朱光强、刘拓宇等思政课教师主动对接基层点位,承担社区治理、政策宣传等重点任务,让党徽在服务一线熠熠生辉。
刚来校不久的中共党员、思政课教师兰旭,便是这支队伍里的“青春力量”。兰旭同志在得知家在外地同事暑期返乡团聚的情况后,主动请缨承担下沉社区服务工作。彼时她尚未熟悉校园与社区工作环境,却毫不犹豫扛起责任。兰旭同志家住武清区,与服务社区相距25公里。面对高温酷暑与暴雨天气,她始终保持全勤到岗,从未因路况或天气延误工作。因是新教师,学校尚未安排专属办公室,中午休息时间她只能在车内短暂休整,以坚持到底的韧劲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基层工作难在“人心相通”。起初,部分居民认为上合峰会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且社区开展的环境整治、安全排查等工作可能影响出行与经营,存在抵触情绪。面对这些沟通“难点”,兰旭同志没有急于推进工作,而是主动向社区干部请教沟通技巧,通过“拉家常”“讲政策”的方式,逐户向居民讲解峰会在津召开对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的重大意义,以及社区工作与居民生活安全、环境优化的直接关联,真正实现了“以真心换理解,以服务聚合力”。

思政课教学不能只在课堂里,要让教师走进城市、服务社会,在实践中理解“文明”的真正含义。天津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社区服务工作中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将志愿服务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朱光强、刘拓宇等思政课教师深入街道社区、交通枢纽、文化场馆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在一些重点交通枢纽,教师志愿者成为一道温暖的风景线,他们开展引导服务,缓解交通枢纽人流压力,提升市民出行体验,用细致服务擦亮了天津的“城市窗口”。教师志愿者在实践中践行文明理念,让文明行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风景”,助力天津城市品质的提升。

百万师生文明接力,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场持续的行动;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长久的责任。兰旭老师在活动心得中写道:“自己作为在外求学8年的天津人,能在返乡第一年深度参与家乡盛会,为上合峰会在津顺利召开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感到非常荣幸。”这种实践感悟让新学期的理论教学更有温度。朱光强、刘拓宇等思政课教师则将志愿服务的经历,转化为“实践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文明行动的力量”。
今后,天津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主题活动成果,将社区服务、文明实践纳入思政课实践环节,带动更多师生参与文明接力。从课堂到社区,从校园到街头,天津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坚持将思政课建设与城市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服务大局的强大合力,以“党建红”引领“志愿红”,以“实践行”赋能“城市美”,在天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时代任务中,展现教育工作者的担当与荣光。